杠杆炒股原理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的最后一战_唐军_叛军_中央

时间:2025-07-10 20:41 点击:168

杠杆炒股原理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的最后一战_唐军_叛军_中央

最后一战杠杆炒股原理

763年,安史之乱进入最后一年,许多曾经英勇的名将已化作枯骨。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唐玄宗赐死,哥舒翰在潼关一战败北,晚节不保;李嗣业在邺城遭叛军重创而英勇战死;郭子仪则早在759年乾元二年后被朝廷边缘化,成为无用之人。

当代宗继位时,朝廷和叛军已经筋疲力尽。关中、河洛、河北、两淮等地依旧是双方拉锯的战场,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大幅减少,国力严重衰退。

这一年,李光弼被加封为临淮郡王,并将他的画像放置于凌烟阁,成为唐代文臣武将的至高荣誉。他收复了许州,屠戮叛军数千,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军将领。史朝义派遣军队攻打宋州,但李光弼却击败并驱逐了敌人。同年,仆固怀恩成功策反多名安史叛将,平叛的过程终于进入了最后阶段。

展开剩余84%

然而,李光弼并没有参与对史朝义的最终击败,因为朝廷急令他南下江南。江南的局势也开始动摇唐朝统治——袁晁起义爆发。袁晁在浙东台州反叛,自立年号“宝胜”,并于二月称正月,攻掠各州县。由于河北、江淮、关中等地的战火不断,江南一度成为唐朝唯一仍能支撑国家财政的地方。代宗迅速下令,命令李光弼带领朔方军精锐南下,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最后一战。

李光弼派兵迅速在衢州击败了袁晁的军队,这场战斗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第二年,叛乱彻底平息,朝廷与叛军都已精疲力尽。

年末,李光弼的昔日上司,太子李豫继位为皇帝,继续延续父亲的政治路线,压制那些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不久之后,李光弼因郁郁寡欢而在徐州去世。

李光弼生前未留下回忆录,因此没人知道他在这最后一战后,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可以想见,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澜壮阔,他一定是百感交集,内心充满英雄落幕后的复杂情绪。

35年前,年轻的李光弼满怀报国之心,曾以英姿勃发的雄姿投身大唐的军旅,那时的大唐国运昌盛,气吞万里,万国来朝,海纳百川。李光弼曾被诸如黑齿常之、阿史那社尔等立下赫赫战功的藩将所激励,他们的丰功伟业让李光弼深感自豪。

8年前,叛乱爆发。李光弼带领朔方军屡次在井陉口、常山郡等地阻击安史叛军,凭借着少数兵力坚守太原,成功令叛军无功而返。由于郭子仪第一时间支持李亨即位,朔方军的许多将领因此得到重用,李光弼也有了亲见天子的机会,这是历代藩将梦寐以求的荣誉。然而,此时的大唐天子已不再是盛唐时期的李世民,李光弼和他那一代藩将的命运注定与盛唐时的那些英勇之将大为不同。

肃宗的思量

肃宗李亨虽然在太子位上并不起眼,但多年如履薄冰的处境锻炼了他极为深沉的心思。在马嵬驿的兵变中,如果说肃宗是这一政变的幕后推手,那么他必定通过联合玄宗心腹陈玄礼,借番使的冲突煽动禁军,最终一举诛杀杨国忠及其党羽。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展现了他对于时局、民心的极高把握,政治手腕不亚于玄宗。

尽管在灵武登基后,肃宗获得了朔方、安西等边军的支持,但他对边军依然存有深深的不信任。安史之乱的创伤太过深重,给大唐带来了空前的动荡和毁灭性打击。许多李唐的贵族在玄宗西逃时没有带走,不少甚至遭遇丧命。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长,深刻感受到边军力量的威胁,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年肃宗46岁,代宗30岁,德宗14岁),从此他们不再完全信任边军将领。

边军过于强大,中央力量却过于薄弱,朝廷为了恢复和增强中央权威,必须重建直属中央的野战军。因此,肃宗在至德元年便下令开始在关中招募良家子进行军事训练。

不过,尽管肃宗试图通过整顿军队提升中央力量,但第一场战斗便暴露了问题:唐军的指挥失误导致长安战役惨败。新的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缺乏战斗经验,而指挥官房琯又完全不懂兵法。最终,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肃宗的新军试图重新夺回长安,结果却以惨败告终。

人事即政治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的高光时刻颇多。早期他据守太原,成功保住了山西;之后与唐军主力会合,在收复洛阳后,追击逃窜的安庆绪。然而,在邺城的惨败后,李光弼成了能带领主力撤退的唯一指挥官。

随着战局陷入僵持,李光弼依旧顽强地保卫了大唐的边疆。在河阳,他战胜了士气正旺的史思明,但由于与仆固怀恩的配合不佳,最终在邙山遭遇失败。唐军的局势如同先扬后抑,局部胜利后又因指挥失误导致战局反复。

此时,肃宗常常在关键时刻指派太监插手军务,防止朔方系的将领过于强势。这种做法虽然政治上有其考量,但也使得唐军屡次错失良机。最终,安史之乱进入了长时间的胶着状态。

神策军的崛起

在肃宗失败组建直属中央的野战军后,他并没有放弃。759年,唐军在邺城失利后,一支西北边军选择了独立撤退,而未随大部队退守。太监鱼朝恩在陕州改编了这支边军,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央直属性质的禁军。自此,太监开始控制禁军,成为唐朝中后期皇权最为有力的保障。

李光弼的结局

李光弼的身世与郭子仪不同。人们普遍评价他是“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李光弼在国家大事上足智多谋,但在个人命运上却常常欠缺考虑。在朝廷的打压下,他选择低调隐忍,尽量避免正面冲突。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大唐的忠诚,虽然在许多方面有所保留,但他从未真正叛离朝廷。

在安史之乱的尾声,李光弼依然完成了对浙东袁晁起义的平定,确保了东南地区的稳定。然而,他再也不敢回到长安和洛阳,逐渐意识到,纵使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依旧无法改变被朝廷抑制的命运。李光弼最后得到了司空和太子太保的封号,并被谥号“武穆”,这也是唐朝对他这一位藩将的最高荣誉。

765年杠杆炒股原理,李光弼在徐州去世,留下了无数令人唏嘘的历史遗憾。杜甫的《八哀诗·故司徒李

发布于:天津市
当前网址:http://www.dzjls.cn/shipangupiaopeizijiaoyi/653556.html
tag:杠杆炒股原理
发表评论 (168人查看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昵称: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哈尔滨股票配资开户_实盘股票配资交易_股票杠杆线上教程 @2014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